第一课我的母亲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老舍(——),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
2.文化常识
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字相配来表示年日的次序。如年是庚子年,年是辛丑年。
二、基础知识
1.单音字
家谱(pǔ)出阁(gé)敷衍(fūyǎn)款待(kuǎn)
窘迫(jiǒng)刮痧(shā)绞脸(jiǎo)庚子(gēng)
筹划(chóu)私塾(shú)廿三(niàn)就寝(qǐn)
2.多音字
宿:①住宿(sù)②三天两宿(xiǔ)③星宿(xiù)
晕:①头晕(yūn)②晕船(yùn)
殷:①殷实(yīn)②殷红(yān)③殷其雷(yǐn)
供:①供给(gōng)②供事(gòng)
横:①横向(héng)②横祸(hèng)
露:①揭露(lù)②出头露面(lòu)
撮:①撮土(cuō)②一小撮(zuǒ)
3.成语释义
有求必应:只要有人请求帮助就一定答应。
门当户对:指结亲双方的家庭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适合结亲。
相依为命: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泛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作谓语、定语:由于人或事物。
马马虎虎:形容做事草率不认真,疏忽大意,也形容勉强、凑合。
4.词语辨析
⑴赡养抚养扶养
赡养:供给生活所需,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上及生活上进行帮助。例如:赡养父母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抚养:爱护并教育。例如:爸爸妈妈把我们抚养长大。
扶养:是指夫妻双方、兄弟姐妹等同辈之间在物质上和生活上的互相帮助。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夫妻间有相互扶养的义务。
⑵独立独力
独立:侧重于不依靠他人。例如:世界上最坚强的人就是独立的人。
独力:侧重依靠自己的力量做(独自一个人的力量)。例如:这个小店一直以来都是他独力经营。
⑶委屈委曲
委屈:因冤枉而难过。例如:无缘无故被母亲训斥了一顿,他十分委屈。
委曲:事情的底细。例如:委曲求全。
⑷习性性格
习性:长期在某种自然条件环境或社会环境下所养成的特征。例如:了解鸟的习性。
性格: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例如:一个人失败的原因,在于他本身性格的缺点,与环境无关。
三、课文分析
1.背景及主旨
《我的母亲》是一篇质朴感人的回忆性散文。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了。差不多一年之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饱含血泪,第一次详尽地回忆了母亲的身世、自己艰难的降生、父亲的死亡、家庭在八国联军烧杀北京时所遭遇的不幸、母亲撑持家境的坚强与酸辛、终生的刚强与贫苦。
课文大体以时间为序,记叙了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勤劳困苦的一生,表现了母亲的舐犊之情,子女对母亲感激、怀念、赞颂和无以报答母亲恩情的愧疚之情。
2.人物形象
感人的母亲形象:母亲是一位朴实善良、待人热情、勤劳认真、坚强硬性、慈爱明理的性格品德。
3.写作方法
成功的细节描写。例如:①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这一细节,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
作者在描写时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又使用了白描的手法。
②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
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
成功的细节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突出特色,既表现出了母亲的性格特点,生动传神;又表达了母亲对儿女们的深厚情感,感人至深。
4.语言特点
①以叙事为主,兼以议论、抒情。
例1、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例2、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去了根的花草。
这些令人深思,感人至深的抒情和议论,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热爱,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②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
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
例1: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这一句反复连用四个“怕”字,表现内心的恐惧,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
③语言的形式美
(1)句式的整齐之美。即对偶成文或排比成文,“整齐而不雷同,匀称而不呆板”,读之上口,听之有力,极富表现力。
例: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近乎排比的句式写下了母亲对于“我”的根本意义,感情热烈诚挚。
(2)句式的抑扬之美,即一句话内要注意词与词平仄相交,而几句话连用则要注意尾句平仄的互相呼应。
例: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
(3)句式的错落之美。整段文字中或骈散结合,或用语上的雅俗结合,参差有变,就显出一种错落之美来。
例:第11段中用了一些俗语,也有并列句,交错变化,却有哲理,有韵味,有错落之美。
第二课《诗经》二首
一、文学常识
1.作品简介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前年到前年,约五六百年的诗歌篇。《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但是,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他开创了诗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从内容上看,《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按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
《诗经》的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是五经之首:《诗》、《书》、《礼》、《易》、《春秋》。
2.文化常识
“风骚”的含义,“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楚辞》中的《离骚》,后用来泛指诗文。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五谷”指黍、稷、麦、菽、稻。
二、基础知识
1.字音
邶风(bèi)姝(shū)俟(sì)城隅(yú)爱而不见(xiàn)踟蹰(chíchú)彤管有炜(wěi)说怿女美(yuèyìrǔ)自牧归荑(kuìtí)洵美(xún)黍(shǔ)稷(jì)靡靡(mǐ)中心如噎(yē)
2.通假字
①爱而不见(爱:通“薆”,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
②说怿女美(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
③自牧归荑(归:通“馈”,赠送。)
④匪女之为美(匪:通“非”,是。)
三、背景及主旨
1.《静女》是一首东周时期产生于邶地(今河南汤阴南)的民歌,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诗歌以男子的口吻写出他们约会的全过程,生动刻画了一个热烈痴情、淳朴憨厚的男子和一个美丽活泼、伶俐俏皮的女子形象,歌颂了他们之间淳朴而真挚的爱情。
2.《黍离》据说,这首《黍离》是西周灭亡后,一位周朝士大夫路过旧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满地遍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后来,“黍离之悲”成为表达亡国之痛的代名词。
四、艺术特色
1.《静女》在古今的情诗中,《静女》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不仅思想内容是健康的,而且艺术上也是成功的。主要表现在:①朴实、清新、自然的民族风格。②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增强了作品的审美情趣。
2.《黍离》
①采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本诗以三章为基本的结构形式,三章共换六字,稷由“苗”而至“穗”再至“实”,不仅起到分章换韵的作用,而且通过稷的三种生长状态的变化,表达了随着时光的流逝,诗人心中由“摇摇”到“如醉”,再到“如噎”的越来越深的忧伤之情。运用重章叠句手法的作用,一是使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二把一种深沉、绵长的忧思表现的淋漓尽致,突出主题。
②用叠字来抒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1)本诗大量运用叠字,使诗的节奏舒缓悠扬,非常适合表现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如“靡靡”“摇摇”用叠字写出行迈迟缓的状况和心中的恍惚不宁,是人物外在征貌的形容,也是诗人心态的揭示。(2)叠字的运用还营造了婉转的声韵效果,具有音韵美。
③比兴手法。比:“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这里也用黍稷的生长来比喻诸侯的强盛,王室的衰微。兴:章首两句咏物,后六句都写情。
五、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第三课故乡的榕树
一、作者简介
黄河浪,原名黄世连,曾用笔名洪荒等,年3月27日生于福建省长乐县。年6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第一本诗集《海外浪花》,年冬又出版了第二本诗集《大地诗情》。年,黄河浪的散文《故乡的榕树》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故乡的榕树》获奖后,被海内外十多家报刊转载。
二、背景及主旨
《故乡的榕树》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缘物生情,有眼前的景象引出对故乡榕树的怀念,进而托物寄情,围绕故乡的榕树描述了有关的人、事、景,抒发了蓄积在胸的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和眷恋之情,充满了真切的生活情趣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基础知识
1.单音字
蓊郁(wěngyù)鬈(quán)曲兀(wù)立汩汩(gǔ)
镌(juān)刻苍虬(qiú)凹(āo)槽皮癣(xuǎn)饭甑(zèng)
温馨(xīn)凉飕飕(sōu)庇(bì)荫
安然无恙(yàng)战战兢兢(jīng)
2.多音字
⑴荫:①绿树成荫(yīn)②荫庇(yìn)
⑵卷:①卷曲(juǎn)②卷宗(juàn)
⑶强:①顽强(qiáng)②强求(qiǎng)③倔强(jiàng)
⑷嘎:①嘎嘎叫(gā)②嘎调(gá)③嘎子(gǎ)
⑸分:①分外(fèn)②分担(fēn)
3.成语释义
童心未泯:形容年岁虽大但仍有天真之心。
赏心悦目:使人看了舒服,心理愉快。
悠然自得:形容安然舒适的样子。
战战兢兢: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安然无恙: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伤害。
四、写作特色
1.缘物生情、托物寄情的写法。作者由眼前住所旁的榕树引发对故乡榕树的回忆,又把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思乡情寄托在榕树上。
2.诗化的语言。本文在描写景物时,绘声绘色,饱含感情,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使散文洋溢着一种诗美。
3.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4.独具匠心的结构。一是开篇层层铺垫;二是中间巧妙过渡;三是结尾处处呼应。
五、修辞
1.比喻的运用。例如: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如水的月华给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将一切都变得不很真实,似梦境,似仙境。
2.拟人。例如:在睡意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
第六课师说
一、基础知识
1.通假字
①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②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2.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②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③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④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⑤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⑥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⑦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3.一词多义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③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⑥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2)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②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④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⑤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⑶其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④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⑤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⑥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⑦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⑷于
①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②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③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④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⑤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⑥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⑸之
①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②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⑥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⑦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⑨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⑩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4.词类活用
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②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③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
④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吾师道也(名词作动
5.文言句式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句)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句、被动句)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万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韩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古文的基础。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属于议论文范畴。与“论”相比较,“说”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
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之意。“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3.文学常识
句读:一句话叫做“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做“读”,本文的“句读”泛指文章的字句。
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的职业为祝祷、占卜等迷信活动,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乐》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解释经书的著作。
三、文章赏析
1.背景介绍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魏晋之际,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也反对他们从师学习。这种恶劣风气,一直影响到唐代,很不利于选拔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身份高贵的士大夫“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本文的许多论述,以及尊师重道的言论,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2.把握主旨
《师说》是针对当时时弊所写,作者在文中阐释了老师的作用和择师标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3.论证方法
①下定义、作结论
概念明晰、论证严密。如文章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②对比论证
第二段三组对比造成强烈反差,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③引用论证
第三段引述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4.语言特色
①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②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③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图
四、背诵课文
1.能翻译重点的句子。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第七课拿来主义
一、基础知识
1.单音字
自诩(xǔ)残羹(gēng)冷炙(zhì)譬如(pì)
冠冕(guānmiǎn)堂皇骨髓(suǐ)国粹(cuì)
吝啬(lìnsè)蹩(bié)孱头(càn)
2.词语释义
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重视。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炙,烤肉。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冕,是古代帝王的礼帽。
二、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
杂文集:《华盖集》、《坟》、《南腔北调集》
《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
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三、文章赏析
1.背景介绍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杂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2.文章的中心思想
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策;
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
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3.文章的结构
4.论证方法
①比喻论证: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例如:大宅子里的遗产:鱼翅、鸦片、烟灯、烟枪、姨太太。
②类比论证: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③对比论证: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第八课思考的威力
一、基础知识
1.单音字
帷幕(wéimù)骰子(tóuzǐ)黏土(niántǔ)按捺(ànnà)沉吟(chényín)寻思(xúnsī)
2.成语释义
专心致志:意为用心专一,聚精会神,丝毫不马虎,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
触类旁通:掌握了解某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从而类推了解同类的其他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
全神贯注: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九霄云外: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非常遥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
恍然大悟:可以形容人对某事一下子明白过来、突然醒悟,豁然开朗。
废寝忘食:指不但顾不得睡觉,而且还忘记了吃饭。这是常形容人们专心致志。
无源之水:没有源头的水,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举一反三:比喻懂得一件事,就可以类推出其他许多同类的事情。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牛守贤年11月生,河南内乡人。发表有议论文《思考的威力》,杂文《学者与卡片》,报告文学《太行不老松》等。报告文学《沈发启》、《今日七里营》分别获年、年《经济日报》报社内部奖,新闻评论《何必辨中心核心》年被评为征文全国一等奖。
2.文体常识
本文是一篇思想评论,属于议论文范畴,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议论文的引论(提出问题)-本轮(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三、文章赏析
1.把握主旨
课文通过引用大量生动翔实的实例,论证了这样一个道理:认真思考是发明创造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2.写作特色
①文章运用大量典型事例和名人言论作为论据进行论证的方法。
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引用了丰富的资料。列举的人物有:瓦特、鲁班、卢瑟福、毕昇、马克思、毛泽东、周恩来、华罗庚等14人,引用的具体事例有7个,引用的言论有8段。
②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③议论、记叙、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如:卢瑟福与助手的对话,瓦特与奶奶的对话等。这些记叙和描写,课文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起到了引人入胜、启人思考、突出中心的作用。
第九课读《伊索寓言》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钱钟书(年11月21日—年12月19日),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钱”。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围城》;短篇《人·兽·鬼》;学术论著:《谈艺录》《管锥编》;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2.文体常识
寓言,一种带有劝谕性或讽喻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3.关于伊索寓言
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是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的《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奴隶伊索所编,收集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余篇。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二、课文赏析
1.把握文章主旨
通过对《伊索寓言》的重新解说,揭露讽刺了现代文明社会的假丑恶现象和人性中的阴暗面,告诉人们,只有认识现代某些人的种种伎俩,才不至于碰壁上当。同时也呼吁每一个人都应当尽一份为后代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责任。
2.理解九则寓言
①蝙蝠的故事:
原意: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毫无原则可言。
新解:讽刺那些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的人。他们不肯虚心向别人学习,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的场合,他们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傲视别人,自高自大。
②蚂蚁和促织的故事:
原意: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
新解:是以“介绍”为名,行“养活”自己之实。发死人财。
③狗和自己的影子的故事:
原意:讽刺贪婪和多疑。
新解:斥责无自知之明,掩饰缺点和错误的劣性。
④天文学家的故事:
原意: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
新解:讽刺一些下台或下野人物,不甘心失败,仍在美化自己。他们羡慕权势,还是一心向上爬。他们企图东山再起,恢复已失去的天堂。
⑤乌鸦的故事:
原意: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新解:这是一种故意否定大家借以抬高自己的方法,把水搅浑,造成人人都有缺点和错误的局面,大家谁都有缺陷,谁都不行,彼此彼此,这种人从中得到了满足。
“这个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击和诋毁别人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丑陋。自己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让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
⑥牛跟蛙的故事:
原意: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新解:讽刺一种人不承认自己有缺陷,硬把自己的缺点说成是优点,聊以自慰,不思进取。他们把坏反说成是好,便无是非可言了。
⑦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
原意: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
新解:讽刺有钱人吝啬,一毛不拔,不肯施舍,不肯帮助别人。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贪婪,不要指望阔人能善心来周济穷人。
⑧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原意: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
新解:1、自己占的便宜还用假话愚弄别人。2、防别人嫉妒而诉苦经,说明社会上普遍存在嫉妒心理,也就是一种红眼病。
⑨驴子跟狼的故事:
原意: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狼的愚蠢可笑。
新解:伪善者常是杀戮生灵的屠夫。这些伪善者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行害人杀人之实,他们是统治者的帮凶,但面目早经伪装,一时难以识破,因而人们不可过于天真。
第十一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基础知识
1.单音字
纷繁芜杂(wú)豁然开朗(huò)诽谤(fěibàng)
嫉恨(jì)浅尝辄止(zhé)诬蔑(miè)
2.成语释义
不可估量:不能预测(数量、价值或影响等),常用于形容人的潜力或事物所带来的影响之巨大。
豁然开朗: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
浅尝辄止:只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做事不求深入。
坚忍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坚强不屈。
卓有成效:意思是形容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也指做事效率很高,办事方式很有效果。卓,卓越,突出。
永垂不朽:意思是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弗·恩格斯(—),德国人,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领袖和导师,马克思的亲密战友。他和马克思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一起领导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工党。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一个人继续担任欧洲社会主义者的领导和顾问。他一生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给无产阶级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代表作品有:《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等。
2.文体常识
悼词:是演讲词的一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
在结构上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开头:介绍死者的生前身份、逝世时间、地点、原因及其享年等。主体:追述死者的经历及一生中主要成就和贡献。结尾: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悼念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
三、课文赏析
1.背景介绍
年3月14日,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心脏停止了跳动,3月17日,马克思被安葬在伦敦北郊的海克特公墓。在简朴、庄严的葬礼仪式上,与他一生并肩作战的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发表了这篇讲话。
2.把握主旨
这篇悼词作者怀着痛惜之情表达了对无产阶级导师的深切悼念,指出了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重大损失,精辟地概括了他创立的革命理论,高度评价了他伟大的历史功绩。
3.写作特色
①以议论为主,与叙述、抒情完美结合。
②在议论上,逻辑非常严密。
③语言准确、严密、生动。
4.重点句子赏析
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下午两点三刻”:①因为是在葬仪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②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③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
“停止思想”不能换成“心脏停止跳动”:用了讳饰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头脑。
②“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指资产者“诽谤他,诅咒他”。用具体形象的蛛丝来代替抽象的流言,含蓄地表现了马克思崇高的精神境界。
说明马克思对待驱逐、诽谤、诅咒不屑一顾的态度,表现出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革命事业上。
③“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马克思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的敌人全部是因为革命斗争才树立起来。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热烈赞扬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
第十二课五人墓碑记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张溥(—)复社的创始人。字天如,江苏太仓人。明末有许多文学社,复社集合许多小社而成。以复兴古学,务为有用相号召,著名的爱国文人顾炎武、文震孟等都是社内中坚,苏州一带的文人入盟最多。
张溥幼年刻苦读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来把自己的书斋命名曰“七录斋”。著作有《七录斋集》。
2.文体常识
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
3.文化常识
谥号:古代帝王和大官死后,朝廷根据死者生前事迹,给予一个称号以褒贬善恶,这个称号叫“谥号”。
缙绅:指一般做官的人。
编伍:指民间。
二、基础知识
(一)字词
旌(jīng):表彰。
噭(jiǎo)噭:明亮的样子。这里指显赫。
扶(chì)而仆之:谓将其打倒在地。扶,击。仆,使仆倒。(使动用法)
溷(hùn)藩:
傫(lěi)然:重叠相连的样子。詈(lì):骂。
函:匣子。意为把头颅装在木匣里。(名词作动词)
曷:同“何”。
逡(qūn)巡:有所顾忌而徘徊。
非常”二句:非常之谋,指篡夺帝位的阴谋。(古今异义)
投缳(huán),上吊。
抵罪:犯罪受惩罚。
暴(pù):显露。
户牖(yǒu):指家里。户,门。牖,窗子。
隶使之:当作仆隶一样差使他们。(名词作状语)
屈:使之折腰钦佩。
明死生之大:说明生和死的关系之重大。(定语后置)
(二)实词
1、在丁卯三月之望:十五(望)十六(既望)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先:形容词用作动词。
3、敛赀财以送其行:募集款项。“赀”同“资”。
4、缇骑按剑而前曰:本指古代贵官的侍从,此指明代专事侦查,逮捕人犯的差役。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5、众不能堪:经得起,能忍受。
6、抶而仆之:使动用法。
7、按诛五人:查究,依照……罪名。
8、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聚集的样子。
9、然五人当刑也:面对,对着。
10、颜色不少变:脸色。
11、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起来。
(三)虚词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敛赀财以送其行:目的连词。
3、则噪而相逐:偏指一方。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不久。
5、谈笑以死:表修饰关系。
6、颜色不少变:程度副词,稍微。
(四)一词多义
1.义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义愤,形容词。
为之声义/忠义暴于朝廷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正义,名词。
2.为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从……看来,介词
为之声义/谁为哀者替,给,介词。
3.行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品行,名词。
敛赀财以送其行走,动词。
其辱人贱行行为,名词。
4.固
轻重固何如哉本来,引申为“究竟”“到底”,副词。
斯固百世之遇也实在,真是,副词。
(五)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有”同“又”。
2、敛赀财以送其行“赀”同“资”,资财,钱财。
3、颜色不少变。“少”通“稍”
4、亦曷故哉“曷”通“何”
(六)古今异义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行为”是“行”和“为”两个词的连用。行:品行,名词;为,成为,动词。今义为: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私人:党羽;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
3、按诛五人
按:查究。今常用义为:压住,依靠等。
4、颜色不少变
颜色:面貌、容貌、脸色。今指由物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5、视五人之死
视:比较。今看。
6、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首领:头颅,脑袋。今某些集团领导人
7、吴之民方痛心焉
痛心:痛恨;今极端伤心
8、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非常:非同寻常;今很,极
9、意气扬扬
神情。今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产生的情绪
10、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古义:执掌政权的人。今:路中间.
11、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古:胸怀大志,情绪激昂。今:不吝啬
(七)词类活用
1、人皆得以隶养之隶,名词作状语,当作奴隶那样。
2、去今墓而葬之墓:名词用作动词,修墓。
3、其疾病而死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4、为之声义声:名词用作动词,伸张
5、缇骑按剑而前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6、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用作动词,抚慰
7、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记:名词用作动词,作记。
8、不能容于远近远近:形容词用于名词,远近的人;远近的百姓。
9、抶而仆之仆:动词使动用法,使……倒下
10、安能屈豪杰之流屈: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
11、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哀,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哀惜。
12、不复敢有诛治诛治:动词用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13、激昂大义激昂:形容词用作动词,激动振奋。
14、荣于身后荣:名词使动用法,使……得到荣誉。
15、尽其天年。尽:副词用作动词,享尽。
三、课文赏析
1.背景介绍
本文叙写了明熹宗天启六年(年)当周顺昌被阉党逮捕时发生在苏州的一次抗暴斗争。随后,反动当局逮捕了颜佩韦等五人,以“倡乱”的罪名残酷杀害了他们。一年后,魏忠贤畏罪自杀,阉党覆灭,苏州人民墓葬五人于虎丘山塘魏忠贤的生祠废址,并为之立碑,由张溥写了碑记,以示纪念。
2.把握主旨
《五人墓碑记》描述了明朝末年的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与魏忠贤之流英勇斗争的事迹,歌颂了其中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揭示了“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3.写作特色
(1)成功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三结合的表达方式。
古代的墓碑记属于杂文,常将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这样写既能把要记叙的人物事件交代清楚,让那些斗争场面历历在目,是人受到感染,又能把这一事件所起的作用揭示出来,以达到表彰英烈、激励后人的目的。
(2)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人物的特点描绘的更为突出鲜明。
层层对比,层层深入,由低层到中层,进而到高层,五义士牺牲的价值、死后产生的巨大影响等深刻意义,以“义”为核心,揭示了“死生之大”的道理。
第十三课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一、基础知识
1.单音字
严谨(yánjǐn)刁(diāo)钻难堪(nánkān)沉寂(jì)
酿(niàng)就感慨kǎi)倏(shū)地滇(diān)池
编辑(jí)搓(cuō)手咔咔(kā)
2.成语释义
无奇不有:什么稀奇的事物都有。
刁钻古怪:形容为人狡猾怪癖,和别人不一样。
不约而同: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
二、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钟丽思是年赴法国留学的女作家,现为法国某电影制片厂编导,兼为《天下华人》法国主笔、《看世界》杂志专栏作家。《顽童时代》是她自传体小说系列的第一部。在《顽童时代》中,作家用温情的笔触,细腻地描述了自己童年时代的成长经历。在出版前,作品就已在海外华人中广泛传阅,并被誉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自己的《爱的教育》”。
三、课文赏析
1.理解文题
到法国留学的“我”在回答“大胡子”教授咄咄逼人、刁钻古怪的提问时,随机应变、对答自如,表现出敏捷的才思和高超的语言技巧,维护了国格和中国人的尊严,从而赢得了法国教授对(我)中国人的尊敬。
2.把握主旨
通过回放一个留学生与外国教授的对话情景,反映了海外学子自觉维护祖国尊严的爱国热情。
3.写作特点
(1)描写人物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2)结构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3)环境描写烘托气氛。
4.重点内容
第十六课明湖居听书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刘鹗(─),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晚清谴责小说中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老残游记》写一个江湖医生老残在各地的见闻和活动。揭露了清末吏治黑暗,涂炭生灵的社会现实,鲁迅先生评论:“言人所未尝言”、“叙事状物,时有可观”,并把它列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2.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刘鹗《老残游记》李伯元(宝嘉)《官场现形记》
吴趼人(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孽海花》
3.文化常识
五音:古人把宫、商、角、徵、羽成为五音。
十二律: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
二、基础知识
1.单音字
抓髻(jì)羯鼓(jié)花坞(wù)周匝(zā)
偌大(ruò)疙瘩(gēda)福橘(jú)皓齿(hào)
2.词语释义
屏气凝神:抑止呼吸,聚精会神。
轰然雷动:形容叫好的声音非常大,像雷声震动着剧场。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指歌声高亢、悦耳,使人经久不忘。
于我心有戚戚焉:意思是我有同感。戚戚:心动的样子。
三、课文赏析
1.理解文题
《明湖居听书》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原题为《历山山下古帝疑踪大明湖边美人绝唱》,主要是赞颂说书艺人超群的演唱技艺的,题目是后人加的。
2.写作特色
(1)善于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
作者不仅用环境、气氛、琴师、黑妞来衬托白妞。用白妞的相貌、歌喉和顾盼的眼神为她的演唱烘托气氛,开拓意境。
(2)善于运用具体细腻的工笔描绘来突出事物的形象。
例如:白妞演唱一段的工笔描写,作者运用了三种方法:比喻、“通感”、以情绘声。
(3)善于运用白描手法。
第十七课琵琶行(并序)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早年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后人称其二人为“元白”。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也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与《长恨歌》一起均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
2.文体常识
《琵琶行》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为“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引:李贺《李凭箜篌引》)
二、基础知识
(一).单音字
铮(zhēng)悯然(mǐng)转徙(xǐ)浔阳(xún)瑟(sè)声声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
衣裳(cháng)红绡(xiāo)钿头银蓖(diànbì)
谪居(zhé)整顿衣裳(cháng)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二)词类活用
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时间名词做状语:在夜里)
2.遂命酒。(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作动词:摆酒席。)
3.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重""轻"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
4.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歌)
5.血色罗裙翻酒污。(污,被动,被玷污)
(三)古今异义
1.因为长句。古:因此创作;今连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2.铁骑突出刀枪鸣。古:突然,发出;今①鼓出来。②超过一般的显露出来③使超过一般。
3.暮去朝来颜色故。古:面容的色泽;今: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
4.凄凄不似向前声。古:刚才的;今:表方位。)
5.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的第二年;今:明年。
6.似诉平生不得志古:称心如意;今:志愿实现,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7.凝绝不通声暂歇古:时间短促,忽然;今:暂时。
8.老大嫁作商人妇古:年龄大;今:长兄,长子。
9.整顿衣裳起敛容古:整理;今: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四)通假字
1.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鎞",钗子。
2.家在虾蟆陵下住:“虾”通“蛤”
3.曲终收拨当心画:“画”通“划”,用拔子划。
(五)文言句式
1.歌以赠之。(介词"以"的宾语"歌"前置,以示强调。)
2.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于穆、曹二善才"放在动词"学后"作补语。"于"相当于"向"。)
3.转徙于江湖间。(介词结构后置。"于江湖间"作动词"转徙"的补语。"于"相当于"在"。)
4.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本"后省略动词谓语"是"。)
5.使快弹数曲。("使"后省略宾语"之",指"琵琶女"。)
6.送客湓浦口。("客"后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被"。)
7.感斯人言。("感"后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三、课文赏析
1.背景简介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2.诗的主旨
诗歌的主题:同情琵琶女,控诉社会现实,抒发内心苦闷、失意之情。
诗中运用比喻写乐曲的抑扬顿挫,出神入化,对音乐的描写可谓千古绝唱。
3.背诵本首诗。
第十八课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一、基础知识
1.单音字
zūnwǔlǒngmiùfāngzuómo
鳟鱼厢庑瓦垄荒谬梁枋琢磨
juānxījǐyǔyánláng
水波涓涓嬉戏给予檐廊
yíxiézhuàngliáodì
颐和园谐趣园一幢房子寥寥几笔左睇右盼
2.成语释义
千篇一律:诗文公式化,泛指事务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
层出不穷:形容事物连续出现,没有穷尽。
惨淡经营:费尽心思从事某种事情。
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务复杂,无法辨清。
荒谬绝伦:形容可笑,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引人入胜: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万变不离其宗:宗:宗旨,目的。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其本质或目的不变,殊途同归。
悠然自得:形容自由清闲,心情舒畅。
左睇右盼:睇、盼,看。向左右两边看。形容人骄傲得意的神情。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梁思成(年—),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年1月病逝于北京。他是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年写成《中国建筑史》一书,第一次对中国古代建筑特征及发展历程作出系统的论述。
2.文体常识
本文是一篇科技论文。科技论文在情报学中又称为原始论文或一次文献,它是科学技术人员或其他研究人员在科学实验(或试验)的基础上,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以及人文艺术研究领域的现象(或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综合的研究和阐述,进一步的进行一些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总结和创新另外一些结果和结论,并按照各个科技期刊的要求进行电子和书面的表达。
三、课文赏析
1.理解文题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标题:前者指诗文公式化,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文中指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后者形容变化极多。文中指艺术创作中的变化,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不同的艺术门类具有共同特点和相通的手法,谓之“通感”。
副标题指音乐、绘画、建筑的表现形式都有重复和变化的辩证统一的特点这种现象。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即音乐、绘画、建筑创作都追求在时间持续或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中的重复与变化。
2.写作特色
(1)笔法灵活,富有情趣。
作者谈论的对象是建筑艺术,课文却从人们熟知的音乐、绘画谈起,注重各个艺术门类间相互渗透而产生的通感。这样就使读者对建筑艺术的理解大大加深,同时懂得了艺术中存在的一些普遍规律。
(2)详略得当,条理清晰。作者列举了古今中外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艺术创作中的多个实例,由于取材详略得当,内容安排层次井然,所以文章毫无杂乱之感,而且介绍著名建筑时,只从重复和变化这一角度出发,使得文章内容集中鲜明。
(3)语言平实自然,生动形象。例如写故宫“开始就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写“我们的住宅区的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等就很朴实自然,贴近口语,给人亲切之感。
第二十课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戴平,年1月生,祖籍江苏镇江。上海戏剧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兼任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年~年任上海市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曾被中组部评为“全国优秀领导干部”,被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等五单位授予“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政治思想工作者”称号。主讲《美学原理》、《西方现当代美学与艺术》、戏剧美学》、《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等课程。著有《戏剧——综合的美学工程》、《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等。
主编《中国民族发饰》大型画册,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
2.文体常识
艺术学术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美术论文、舞蹈论文、音乐论文、电影艺术论文、电视艺术论文。
二、基础知识
1.单音字
虚拟(nǐ)玄(xuán)乎细腻(nì)衙(yá)门
艄(shāo)翁摇曳(yè)塘匾(biǎn)船桨(jiǎng)
玉镯(zhuó)匕(bǐ)首不妨(fáng)拍摄(shè)
跌(dié)出冉冉(rǎn)渗(shèn)透魅(mèi)力
幌(huǎng)子
2.成语释义
耳闻目睹: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无所不在:到处都存在,到处都有。
缠绵悱恻:悱恻,悲苦的样子。旧时形容内心痛苦难以排解。也指文章感情婉转凄凉。
淋漓尽致:淋漓,形容湿淋淋往下滴,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身临其境:临:到;境:境界,地方。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形形色色:形形,原指生出这种形体;色色,原指生出这种颜色。指各式各样,种类很多。
依依惜别: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载歌载舞: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错综复杂:错,交错,交叉;综,合在一起。形容头绪多,情况复杂。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三、课文赏析
1.把握主旨
这篇文章论述了中国戏曲虚拟的审美特征,指出了“虚拟”的表现、条件、不足,并提出了戏曲改革的希望。
2.写作特色
(1)文章结构条理清晰;
(2)论据丰富简练;
(3)语言平实易懂。
第二十一课鸿门宴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前90?),字子长,汉朝龙门人,是我国古代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改为《史记》,它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讫汉武帝,共约年的历史,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十《表》等五种体裁,共篇,50余万字。作为正史《二十四史》的第一部,鲁迅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文化常识
古时兄弟排序:古时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以此类推。
坐:古人席地而坐,坐姿像跪,两膝着地,臀部坐在后脚跟上,脚掌向后向外分开。
坐向:大堂上坐北朝南的位置为尊,内室靠西面东的位置为尊。宴席的四面座位为: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古代帝王与臣子相对时,帝王面南,臣子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宾向东,主向西;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后来亦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跽:跪时,臀离开脚跟,挺身直腰,这时人的身体似乎加长,故又叫“长跪”。跽也是将要站立的准备姿势,往往表示跽者将有所作为。如“项王按剑而跽”。
足下:是古代下对上或同辈相称时使用的称呼,表示对人的尊敬,鲰生、竖子则是对人的蔑称。
参乘:也作“骖乘”,古时站在车内右边的侍卫的人叫作参乘。乘:四匹马拉的车。
二、基础知识
1.字音
欲王wàng关中飨xiǎng士卒为wèi击破沛公军
崤xiáo山好hào美姬jì鲰zōu生说shuì我
熟与君少长zhǎng奉卮zhī酒为寿从百余骑jì
戮lù力而攻秦范增数shuò目项王樊哙kuài
举所佩玉玦jué交戟jǐ之卫士瞋chēn目视项王
目眦zì尽裂按剑而跽jì沛公之参乘shèng
赐之彘zhì肩切而啖dàn之如恐不胜shēng
人方为刀俎zǔ何辞为wéi道芷zhǐ阳
2.通假字
①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③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具”通“俱,全。
⑤沛公不胜桮杓“桮”通“杯”,“杓”通“勺”,酒器。
⑥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⑦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词类活用
①沛公军霸上:驻扎。名词用作动词。
②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善待。形容词用作动词。
③臣活之:使……活。使动用法。
④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名词作状语。
⑤籍吏民:登记户籍册。名词用作动词。
⑥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膀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⑦头发上指:向上。名词用作状语。
⑧刑人如恐不胜:以刀割刺。名词用作动词。
⑨沛公欲王关中称王,名词用作动词。
⑩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他)为王,名词意动用法。
4.古今异义
①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今)表程度副词
③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④沛公……约为婚姻(古)结为儿女亲家(今)男女结婚之事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④亚父者,范增也。
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⑥此亡秦之续耳。
⑦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⑧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⑨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倒装句
①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③得復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④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⑤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⑥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被动句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被动)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被动)
(4)省略句
①为击破沛公军(省略介词宾语“之”)
②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盾”)
6.出自本篇的成语
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不拿民间一针一线。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另有名目,实则想乘机害人。
③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劳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三、课文赏析
1.相关背景
公元前年,当时为沛公的刘邦率领义军攻破武关,进入关中地区。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入关后,与秦民约法三章,并派人驻守函谷关,以防项羽进关。当时项羽刚刚于巨鹿之战取得胜利,并歼灭了秦军的主力,正向关中进攻。
当项羽到达函谷关后,得知刘邦已经攻陷关中,一怒之下攻陷了关隘,并推进至戏水之西。刘邦当时与其军队同处霸上,暂未会见项羽。然兵力差距过大,最终有了鸿门宴。“鸿门宴”名为宴会,实为刘、项之间展开生死攸关的政治较量,也是拉开漫长的“楚汉战争”的序幕。
2.艺术特色
(1)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性格。
(2)善于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文中写了四组人物主要有:
项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一介武夫。
刘邦——善于用人、善于应变、能言善辩。
范增——项羽亚父、老谋深算、有政治远见,知道夺项王天下者必为沛公。但项羽未听取其意见,致使他的谋略失败。
张良——刘邦得力的谋士,忠诚不二,老练多谋。刘邦对他言听计从,配合默契,使刘邦变被动为主动,脱离险境,逃归营地。
项伯——项羽季父,把项羽要击沛公军消息夜告张良。项羽知道后不但不追究,反而还“许诺”。
曹无伤——使人向项羽告密。由于项羽轻易泄露后被刘邦诛杀。
项庄——项羽手下武士,按范增意欲刺杀沛公,由于项伯阻绕未得逞。
樊哙——沛公手下武士,张良意护沛公,临危不惧,挺身而出,使沛公转危为安。
(3)语言精练生动,善用个性化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例如:项羽的几句话表现他自矜功伐、寡谋轻信、委过于人的性格。
第二十二课新闻两篇
一、文学常识
文体常识
新闻作为一种文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新闻的结构,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五部分组成。
导语和主体是新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闻的写作要求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发展、结果叙述清楚。
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
①真: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②短: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③快:要迅速及时,有时效性。
④新:内容新鲜,有价值。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二、基础知识
1.单音字
凝重(níng)掩映(yǎn)停泊(bó)紫荆(jīng)
瞩目(zhǔ)易帜(zhì)婆娑(suō)噩梦(è)
凋谢(diāo)沼泽(zhǎo)撰写(zhuàn)步履(lǜ)
雏菊花(chú)窒息(zhì)祷告(dǎo)
2.多音字
(1)泊:①停泊(bó)②水泊(pō)
(2)荫:①荫庇(yìn)②荫翳(yīn)
(3)角:①号角(jiǎo)②主角(jué)
(4)处:①处方(chǔ)②住处(chù)
3.近义词
(1)消失消逝消释
“消失”和“消逝”:都指因发展到一定阶段或变化到一定程度而逐渐减少以至没有。
“消失”的意思为“失掉,丢掉”(跟“得”相对);侧重结果,强调永远失去了或很快失去了。
如:瞬间,一颗流星就从夜空中消失了。
“消逝”的意思为“过去”,多指时间、水流等。“消逝”侧重过程,指逐渐减少。
如:火车隆隆声慢慢消逝了。
“消释”有两个义项:①(书)消融、溶化。②(疑虑、嫌怨、痛苦等)消除;解除。
如:误会消释消释疑虑
(2)木然茫然
木然:①形容呆呆的无表情的神态。②形容动作迟钝、不灵活。③形容声音不清晰。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神态,失意的样子。
三、课文赏析
1.了解背景
(1)《别了,“不列颠尼亚”》: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新华社记者周树春等四人写了一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新闻,报道了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参加中英交接仪式并与末代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的具体情况。这篇新闻,通过对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香港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作为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录,这篇报道笔法灵活,感情深沉,语言精当,内涵丰富,是一篇新闻特写的佳作。
(2)《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它建立于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里,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据统计报道有万人在这里遭到杀害。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过修复建成的博物馆。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后写的。
2.写作特色
(1)《别了,“不列颠尼亚”》:①注重细节刻画和场面描写
如:“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等。
②现实描写和背景材料有机融合。如: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等。
③思想感情深刻细腻。
在真实客观的事件描述中,不露痕迹地运用“反复”的表现技巧,使字里行间回荡着百年巨变的沧桑感叹,洋溢着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无限欣慰和自豪之情。如:“宣告终结”“最后时刻”等词语的反复,起到讴歌回归的作用。
④气氛烘托表达效果。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了烘托的作用。
(2)《奥斯维辛没有新闻》:①精彩的细节刻画细致传神。有对历史遗迹的精心描写,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个细节象征邪恶镇压不了正义,自由和光明之花将灿烂的开放。
②精炼的语言,意味隽永;语句明快流畅,情感浓郁。
第二十三课宋词两首
一、基础知识
1.字音
浪淘(táo)尽纶(guān)巾樯(qiáng)橹(lǔ)
华(huā)发酹(lèi)金戈(gē)元嘉(jiā)
狼居胥(xū)仓皇(cāng)可堪(kān)
2.词语释义
(1)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2)故垒:指古战场的遗迹。
(3)浪淘尽:冲洗、冲刷。
(4)乱石:①陡峭不平的石壁,②群山《释名》:山体曰石。
(5)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了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嫁给了周瑜。唐代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6)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整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为整个水军。
(7)灰飞烟灭:灰,烟,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地飞散,像烟一样消失。被焚烧成灰和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状。
(8)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9)雄姿英发:指周瑜俊伟的气概。英发、英俊奋发。
(10)羽扇纶巾:形容周瑜态度从容闲雅。
(11)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12)舞榭歌台:歌舞的台榭。榭,台上的房子。
(13)寻常巷陌:普通的街道。巷、陌,这里直街道。
(14)金戈铁马:金戈,用金属制成的长枪。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都是当时精良的军事装备。这里指代精锐的部队。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1)苏轼(年—年)字子瞻,号东波居士,四川眉山人。年与父苏洵、弟苏辙进京,次年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
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苏洵
苏轼苏辙
曾巩王安石
(2)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代历城人。南宋爱国将领,杰出词人。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他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苏轼豪放词风,人称“苏辛”。其词佳作颇多,为世代所传诵。今存词六百二十首。著有《稼轩长短句》。
2.文体常识
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里的一朵奇葩,根据词的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的不同,可以把宋词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流派。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两汉,盛行于宋代。它原是配合宴乐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叫做“诗余”或“曲子词”。因为句式长短不一,所以又叫“长短句”。到宋代,也有把词叫做乐府的,如《东坡乐府集》。
词分上下两段,叫做“片”、“阕”;按段(结构)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按字数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牌决定、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单双调等。
词牌与题目有着严格的区别,题目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例如:咱们将要学习的这两首词。
词按风格划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代表词人是柳永、秦观、李清照。
三、诗词赏析
1.了解背景
(1)《念奴娇·赤壁怀古》:年(元丰二年),一批投机官僚打着“新法”的旗号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御史中丞李定等摘举苏轼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把苏轼逮捕下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自被捕到结案,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贬谪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2)《永遇乐·北固亭怀古》:宋宁宗赵括即位,当时蒙古已崛起,金日益衰败。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胄企图通过伐金立一场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宋宁宗嘉泰四年()任辛弃疾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弃疾虽被起用,但他看到韩侂胄(tuōzhòu)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终非自己同调,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所以他对当时的局势深感忧虑。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66岁时在镇江任上所做。辛弃疾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2.艺术特色
(1)《念奴娇·赤壁怀古》:
①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本词写景、咏史、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气势奔放。由赤壁景观联想到赤壁之战,由赤壁之战联想到年轻有为的周瑜,进而与早生华发、一事无成的自己形成对比,引发感概。
②格调豪壮。本词的豪放格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赤壁景观的描写上;二是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2)《永遇乐·北固亭怀古》:
①将典故与现实巧妙对照。词中所运用的典故皆与京口北固亭相吻合,与帝王将相有关,且涉及到南北分离史事,使用这些典故,直而不露、隐而不晦地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或对比。
②将典故形象化、生动化。词中所用典故,都是经过在创作,毫无面目刻板、呆滞生涩之感。如写刘裕北面破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
四、背诵这两首词。
第二十五课都江堰
一、基础知识
1.字音
劲厉(jìng)邈远(miǎo)汩汩(gǔ)庇护(bì)濡养(rú)浸润(rùn)修缮(shàn)惊悸(jì)骚动(sāo)伏龙观(guàn)可掬可捧(jū)恼怒(nǎo)强悍(hàn)遴选(lín)浚理(jùn)长锸(chā)圭臬(guīniè)韬略(tāo)澄彻(chéng)蛮吓(hè)诘问(jié)怦然心动(pēng)衮衮诸公(gǔn)
tuí(颓)壁残yuán(垣)众目kuíkuí(睽睽)废chí(弛)典jí(籍)胡guàng(逛)ǎi(蔼)然
2.成语释义
众目睽睽:睽睽,张目注视的样子。许多人睁着眼请看着。指在广大群众注视之下。
判然不同:判,显然的区别。区分的清清楚楚,完全不一样。
冰清玉洁:像冰那样清澈透明,像玉那样洁白无瑕。比喻人的操行清白(多用于女子)。
怦然心动:心怦怦地跳动,指由于受某种事物的吸引,思想情感起了波动。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散文家,12岁离家到上海求学,入上海晋元中学,学业成绩优秀(该校90周年校庆时,他与丁关根、翁史烈等一起列入该校英才榜)。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因成绩优秀留校执教。
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富,早年写有《戏剧理论史稿》65万字,后又撰写《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从戏剧理论研究转入人类文学的研究。80年代中期,他开始了散文的写作,出版《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文化苦旅》表现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文化特质。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他的代表作品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散文集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秋雨散文》等。散文的内容多是对中国文化的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文化散文”。
2.都江堰和李冰
都江堰在四川省灌县城西北岷江上游,距成都市59公里。是我国古代创建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早已闻名中外。在历代兴建的千百座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中,至今还完好地使用着的,也首推都江堰。
都江堰大约兴建于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领导当地人民完成了这一巨大工程的建设。岷江水流湍急,波涛汹涌,进入成都平原后,流速陡降,易淤易决。这项工程建成后,化险为夷,变害为利,不但能够防洪和灌田,还能行船和漂运岷山木材。晋代人所著《华阳国志》在评价这一工程时说:自从修了都江堰,川西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被称为“天府之国”。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约公元前-前年被秦诏王任为蜀郡守,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多项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为著名,他还主持了凿平青衣江的溷崖(四川夹江县境内)。
三、课文赏析
1.文章的主题
作者由赞叹工程的伟大而进一步写到工程创建人的伟大,引导读者在赞美都江堰与李冰的同时,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反思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去重新评价我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堰的功用→堰的形象→创建者的精神
(利民富民)→(化害为利)→(民本思想)
2.写作特点
(1)对比手法的应用。
都江堰与长城作比较,突出都江堰的伟大:默默地永久性的灌溉中华民族,滋养中华文明;通过作者看到都江堰前后心情的变化,来突出都江堰强悍的生命力;将李冰与其他封建官僚作比,比出李冰人格的魅力,将长锸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对比,比出长锸的守持;将治水经验与厚厚的典籍作对比,比出治水经验的长久生命力。
(2)语言优美,极富个性特色。
作者力避熟语,追求自出机柕的个性化语言。如“野山荒漠”“颓壁残垣”等等。
(3)比喻手法的使用形象生动。
文章多次用到比喻。以“乡间母亲”比喻都江堰,以“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比喻“吃尽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的都江堰水流等等。
第二十六课张衡传
一、基础知识
1.字音
属(zhǔ)文连辟(bì)逾侈(chǐ)邓骘(zhì)
璇(xuán)机算罔(wǎng)论中有都(dū)柱
傍(bàng)行八道蟾蜍(chánchú)帷幄(wéiwò)
乞骸(hái)骨
2.通假字
①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员:通“圆”
②形似酒尊尊:通“樽”
③傍行八道傍:通“旁”
④如有地动,尊则振龙尊:通“樽”;振:通“震”
⑤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禽:通“擒”
3.古今异义
①举孝廉不行(古义:不去应荐。今义:不可以)
②不好交接俗人(古:结交。今:接管、移交)
③寻其方面(古:方向。今:事物的几点之一)
特征(古:特地征召。今:特点﹑征象﹑标志等)
④公车特征拜郎中公车(古:汉代官署名。今:公家的车子)
郎中(古:官职名。今:医生的别称)
⑤衡下车(古:官吏初到任。今:从车上下来)
⑥覆盖周密无际(古:四周严密。今:周到细致)
⑦常从容淡静(古:言语举止适度得体今: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⑧上下肃然(古:整肃,老实收敛的样子。今:十分恭敬的样子)
4.词类活用
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②时天下承平日久
时:名词作状语,当时。
③皆共目之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④下有蟾蜍
下: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5.特殊句式
①举孝廉不行被动句,被举为孝廉。
②连辟公府不就被动句,被征召。
③游于三辅状语后置句,“于三辅游”
④虽才高于世状语后置句,“于世才高”
⑤验之以事状语后置句,“以事验之”
⑥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未有之也
⑦尤致思天文阴阳历算状语后置句
⑧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判断句
6.一词多义
(1)因
①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于是,接着
②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就
③伺者因此觉知因为
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经由,通过
⑤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2)乃
①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连词,于是
②十年乃成副词,才
③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副词,就
(3)观
①观太学动词:学习
②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名词: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名词:景象
④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动词:看
(4)征
①公车特征拜郎中动词:征召
②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动词:应验
③挟天子以征四方动词:争取,夺取
④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动词:出征
⑤岁征民间动词:征收(赋税)
⑥旁征博引动词:搜集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人。历史学家。博涉经史,善属文,能隶书,晓音律,始为尚书吏部郎。元嘉彭城太妃卒,晔夜中酣饮,开北牖听挽歌为乐,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成一家之作原定编著百篇,仅完成帝纪十篇、列传八十篇。与鲁国孔熙先谋逆,密谋拥护文帝弟刘义康做皇帝而死于狱中。《后汉书》,文笔简练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文气流畅,既具史学识见,又有较高文学价值。
2.张衡简介
张衡(78——)东汉著名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在文学、艺术、地震学、天文学、地理学、数学、气象学、机械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人。曾两度担任执管天文的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创制世界上最早的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文学作品《二京赋》,《四愁诗》。
3.文化常识
文史传名类
(1)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2)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学问和技能)
(3)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4)经、传:“经”指儒家的经典著作;“传”指注释、解说儒家经典著作的文字。
(5)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
编年体:《左传》、《资治通鉴》
国别体:《国语》、《战国策》
纪传体:《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三国志》(我国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我国纪传体断代史)
(6)通史;断代史。(例如:《史记》、《汉书》)
(7)《两都赋》和《二京赋》:《两都赋》的作者是班固,《二京赋》的作者是张衡,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
(8)前四史:《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
(9)廿四史:从《史记》至《明史》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除《史记》为通史,其余皆为断代史。
官职专名及相关用语
(1)孝廉: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2)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掌管军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时最高的官。
(3)大将军:位比三公。邓骘位在三公之上。
(4)公车:官署,总领天下征召事务。设公车令。
(5)郎中:官名。
(6)太史令:兼管天文和国史。
(7)河间王(刘政)的相,类似太守。
(8)国王:指河间王。国,诸侯国。
(9)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
(10)举:推荐。(被)推荐任官。(“举孝廉不行”)
(11)辟:征召,招来授官。(被)召。)(“连辟公府不就”)
(13)就:就职,任职。
(14)召:召请来授官。(“累召不应”)
(15)应:应职,接受官职。
(16)拜:任命,授给官职。(“拜为上卿”)
(17)迁:调动官职。(“再迁为太史令”)左迁,降职贬官。
(18)转:调动官职。(“再转复为太史令”)
(19)徙:调动官职。(“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20)出:离京去外地为官。(“出为河间相”)
(21)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下车伊始”、“衡下车”)
(22)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视事三年”)
(23)除:除去旧职任新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24)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上书乞骸骨”)
其他
(1)年号纪年
①永元中②阳嘉元年③永和初④元丰七年
⑤元和十年⑥德祐二年
(2)地名
①南阳西鄂人也②三辅(京城附近的三个地方)
③河间相④京师(京城)
(3)学校
①太学(最高学府)(“今诸生学于太学”)②观、游(指游学,考察学习)③痒、序(学校)(“俾入邑痒”)④国子监(明清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称监生)(“老监生”)
三、课文赏析
1.理解文题
《张衡传》选自《后汉书·张衡传》,这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领域的诸多才能。本文详略突出,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其间贯穿了作者对张衡品德由衷的敬仰之情。
2.写作特点
(1)以时间顺序介绍人物,剪裁详略得当。
(2)语言凝练平实。这篇传记仅以余字就概括了张衡的一生,文字凝练平实。
第二十七课城市的文物与文化
一、基础知识
1.单音字
斑驳(bānbó)生苔(tái)簇密(cù)婆娑(pósuō)确凿(záo)载体(zài)颐和园(yí)混淆(hùnxiáo)叫嚷(rǎng)良莠(yǒu)璀璨(cuǐcàn)
笤帚(tiáozhǒu)镶(xiāng)
2.多音字
(1)拓:①开拓(tuò)②拓本(dà)
(2)嚷:①嚷叫(rǎng)②嚷嚷(rāng)
(3)苔:①苔藓(tái)②舌苔(tāi)
(4)巷:①巷子(xiàng)②巷道(hàng)
3.成语释义
良莠掺杂:莠,狗尾草,很像谷子,常混在禾苗中。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
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指某一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
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年生于天津。初为画家,“文革”后为崛起的伤痕文学代表作家年以后,其“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50余种。其中《雕花烟斗》、《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等均获全国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等10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30种。
冯骥才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投入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多次组织大型文化抢救行动,发表大量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章,在海内外举行相关演讲,对当代中国文化界产生深远影响。
由新浪网主办的“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十大杰出贡献人物评选活动”中,冯骥才被媒体及网民热情推选为“中国城市文化运动第一人”。大家公认冯骥才不仅是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更是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民间领袖,被誉为“城市文化家园的守望者”。
2.文体常识
随笔,亦称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跟中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
三、文章赏析
1.文章的主题
作者以法国巴黎的城市建筑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巴黎老街老屋的独特风貌及深埋在其斑驳外表下的浓重历史感的细致描写,引发了对保护城市文化这一命题的思考,并就如何把握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表达了独特的见解。
2.写作特色
(1)视角独特。一是主题独到,作者通过参观巴黎把着眼点放在城市文化保护这样的一个命题上;二是视点独到,作者着眼于巴黎的老街老巷老楼老屋,在他看来,正是这些民居更本质地体现着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2)清晰的文脉。作为一篇随笔,本文形式自由,但清晰的文脉使得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3)对比的手法。“文物”和“文化”这两个并列的关键词之间既相互联系有相互区别,要把二者内涵阐释清楚,就离不开对比手法的运用。
(4)质朴而优美的语言。例如:第3段,作者用优美而深情的语言描写些斑驳、脱落、生苔的墙壁,锈红的阳台铁栏,已经磨圆的铺在地上的石头等,生动而传神地写出了巴黎的“老”,呈现出老街老屋的历史感,创造出一种迷人的氛围。
例如:在这里,墙壁差不多全老化了,斑驳、脱落、生苔,并被大片簇密又婆娑的常春藤覆盖;阳台上美丽的铁栏大多锈红;铺在地上的方形石块也已经磨圆,走在上边感觉更像大鹅卵石;那些石头台阶仿佛睡了一夜的枕头那样,中间部分生生地被踩得凹陷下去;又窄又弯的街巷,很少阳光通明,而总是被斜射下来的光束切割得一段明媚而灿烂,一段塞满黑黑的阴影。可就在这阴影里,常常会埋伏着一家老店,是面包店、酒店、鞋店还是书店?咖啡店总是香味四溢,店铺门上书写的年号只有在历史书上才能找到;至于店里陈设的瓷盘、画片和早年的遗物等等,就是这家老店独有的迷人的见证了。
(5)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多种表达方式的有机结合,使文章血肉丰满,观点鲜明。
第二十八课读数时代
一、基础知识
1.单音字
轶事(yì)可憎(zēng)惬意(qiè)濒危(bīn)
沉溺(nì)气氛(fēn)骰子(tóu)收敛(liǎn)
飙升(biāo)发酵(jiào)惊悚(sǒng)气咻咻(xiūxiū)紧箍咒(gū)汗流浃背(jiā)祓禳(fúráng)
魑魅魍魉(chīmèiwǎngliǎng)觊觎(jìyú)笑靥(yè)
广袤(mào)卜筮(bǔshì)神谕(yù)
莞尔(wǎn)颤动(chàn)东莞(guǎn)寒颤(zhàn)
2.多音字
(1)累:①果实累累(léi)②日积月累(lěi)③劳累(lèi)
(2)率:①率领(shuài)②汇率(lǜ)
3.成语释义
循规蹈矩: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现也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作变动。
想入非非: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形容完全脱离实地的胡思乱想。
信马由缰:骑着马无目的地闲逛。比喻随便走走,也比喻无力随外力而转移。
举一反三: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一鼓作气: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三缄其口:形容说话十分谨慎,不肯或不敢开口。
朝三暮四: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过江之鲫:东晋时,中原沦陷,北方很多知识分子纷纷南渡,来到江南。后人有诗句云“过江名士多如鲫”。后用“过江之鲫”形容赶时髦的人连续不断。
首屈一指:指居第一位。引申为最好的。
魂不附体: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
切肤之痛:亲身经受的痛苦。比喻感受深切。
牵肠挂肚: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风度翩翩:风度,风采气度,指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指举止文雅优美。
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魑魅魍魉:原为古代传说的鬼怪。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殚精竭虑:形容用尽心思。如:但这殚精竭虑用苦功夫去认真创作出来的学说,和我们只有常识的见解是很不一样的。
呕心沥血: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天方夜谭:比喻荒诞、离奇的议论。
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4.词语辨析
(1)报怨·抱怨
报怨: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
抱怨:心中怀有不满,责怪别人。
(2)赢利·营利
赢利:经营某事所得利益。
营利:谋求私利;谋求利润。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南帆,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当代文学评论家、作家,本名张帆。年下乡插队,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年研究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年至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现为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文学研究所所长。“闽江学者”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主要从事现当代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已经出版《理解与感悟》、《阐释的空间》、《文学的冲突》、《文学的维度》、《隐蔽的成规》、《敞开与囚禁》、《双重视域》、《问题的挑战》、《文本生产与意识形态》、《文学理论新读本》、《理论的紧张》等学术专著、论文集多种,发表论文多篇。多次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曾经获得各种奖项四十多种。另有多部散文随笔集出版。
2.文题解读
数字电视,数码通讯……我们走进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数字时代”。一切都可以用数字来代替,世界被简化了,成了一堆枯燥的符号。作者在文章的题目中直接点明了这一时代特征。这是一篇融思想、学识于一体,反思社会、历史、文化的随笔,被评为2年“最佳随笔”。
3.“数字化”辞典
数字化指信息(计算机)领域的数字技术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进的过程,包括通信领域、大众传播领域内的传播技术手段以数字制式全面替代传统模拟制式的转变过程。
年,世界上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这是人类科技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个新起点。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人类处理、存储信息的能力。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又大大提高和扩展了人类交流信息的能力。计算机处理、存储、传送信息的基本单位是“比特”(bit,binarydijit之缩写),即由1和0所组成的二进位数字。因此,人们所说今天是信息时代或计算机时代或数字时代或比特时代,其根本含义是等同的。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兼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蒂推出了力作《数字化生存》,将数字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他认为物质时代世界的基本粒子如果说是“原子”的话,那么构成信息时代新世界的基本粒子就是“比特”。“比特,作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他的一句名言“计算不再和计算机有关,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传遍了全球。尽管尼氏将“比特”褒扬得无所不能的观点受到一些人的批评,尽管“数字化将决定我们生存”的论断也受到不少人的质疑,但几乎所有的人都无法回避眼前的事实:数字化的浪潮正滚滚向前。
三、课文赏析
1.文章主旨
《读数时代》一文。作者解读的是现代社会的数字化生存,其字里行间虽然引入了不少有关数字意味着客观、精确、机械、实用的例证,但文章的主题却没有停留于数字消解诗意的已有结论,而是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拓展与发掘,即指出了:数字不但可以“脱魅”,而且能够“造魅”;数字不但可以催生枯燥,而且能够化育魔力;数字在其终极意义上,也是一种宗教,一种大美。这样的作品委实堪称开人眼界,启人心智。
2.写作特色
(1)描述事例意趣横生。课文列举大量的与数字有关的例子。例如课文第四部分的第四段把众多互不关联的数字与事例排列,经过分析和连缀,生动表达出数字使可感的生活变成一个冷漠的世界。
(2)引用诗文信手拈来。课文第二部分引用大量的诗文成语。这些诗文、成语的引用不仅形象地表明我们祖先面对数字的洒脱,而且深刻地说明诗意的、灵动的、充满人文情怀的人生观。在语言上这些引用使文章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行文更加活泼而富有文采,体现作者丰厚的文化素养。
(3)行文活泼幽默风趣。作者善于把丰富多样的事物及其特征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语言冷峻活泼。例:“我们沉溺于纷繁的数字之中,真是却悄悄离去——纷繁的数字能够还原出一个有声有色的日子吗?”典雅中透着深刻。
(4)修辞手法灵活多样。本文在语言运用上发挥的淋漓尽致,除了运用引用修辞外,还综合运用了排比、反问、设问、比喻、比拟、反复等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