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听中国话故事,源于创造,展于记忆,扬于

大受观众追捧的《典籍里的中国》,在中秋前夕为“典迷们”献上了一场节日“文化大餐”。

在最新一期节目《周易》中,探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天地大道。

不知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觉,最近看《典籍里的中国》总有一种陷进去出不来的错觉,脑袋中总是在不停地回想故事的情节、画面、语言,像是在寻找着什么,总觉得可以从中汲取些什么。

渐渐地,脑海中蹦出了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要记录、收集并传播这些看似与这个时代并不相关的故事?

这似乎是一个很难解释的问题,但最终还是找到了答案。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尚书》中有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从商朝开始,人们就有了记录史实的习惯,自此之后,历朝历代,无不秉承。

《史记》到《三国志》,再到《后汉书》等等,这些由历代史官编撰的史书,是他们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打开典籍,对话先贤。典籍中记载着一个朝代的故事,一位君王的故事,就像我们知道的秦皇汉武,史书上的短短数字,却囊括了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这是属于他们的故事。

如果一定要给故事划一个范围,那就是世界之大,皆为故事!

在国外,那些散落在各个角落的故事依然有人收集整理,为孩子打造故事的王国。

华丽转身,风靡百年

相信很多人都学过《伊索寓言》中的故事,这里的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厚人生哲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伊索寓言》也是由民间故事集结而成。

相传公元前六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伊索搜集古希腊民间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等故事,最后编纂成书——《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全书共篇,大多为动物寓言。时至今日,《伊索寓言》以其独特的故事魅力,不仅流传广泛,部分篇目还被收录在课本中,成为孩子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课。

无有独偶,到了十九世纪初,德国著名语言学家,雅格·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就将流传于德国的民间故事,整理成书,以其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个神奇而又浪漫的童话故事,这就是风靡全球的《格林童话》。

这些经过整理的民间故事,从德国传遍欧洲,再从欧洲传遍全球,百年来经久不衰。

与此同时,以这些故事为基础的大量电影、芭蕾舞剧、舞台剧及电影动画的制作也应运而生。

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曾说:“民间故事是最通俗的艺术形式,同时它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这些看似略带搞笑,读起来轻松好玩的故事,却蕴藏着人们的智慧结晶。这样的故事需要得到发扬和传承。

现在想来,如果不是这些作家将散落在各处的故事收集整理,又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人间、道路、万物,集结成册

国外尚且如此,拥有上下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更是如此,一人一物皆是故事。

从古至今,无论哪个朝代,专注于收集编撰故事的人不在少数。从上古奇书《山海经》,到《三五历纪》,再到《列子》《淮南子》等。

如果只看书名,你或许会一脸茫然,但说起其中的故事,你肯定会眼前一亮。

比如出自《三五历纪》的“盘古开天辟地”,出自《列子》的“愚公移山”“伯牙善鼓琴”,出自《淮南子》的“嫦娥奔月”等。

或许是由于古籍晦涩难懂,或许是因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属于中国孩子的民间传统故事正在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心中想起难免有些遗憾。

幸运的是,即便到了现代,也依然有人在坚持,收录并重新整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经典故事,将他们集结成册,让《中国故事》重新回到孩子们的视野。

如果说记录、收集是为了不让这些故事被时代浪潮所淹没,那传播这些故事则是一种精神寄托。

我们读故事不再拘泥于故事中的文字,而是透过文字看到其背后的力量。

《典籍里的中国》以全新的方式,读懂典籍,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让我们不再只是拘泥于“以史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而是以新的方式,在血脉和文脉传承中,找到个人、民族的根与魂。

《格林童话》早已不再是单纯的童话故事,其衍生的周边产业令人惊叹。究其原因,无非是在所有的童话故事中,都藏着孩子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和憧憬,这何尝不是一种精神寄托?

《中国故事·人间》《中国故事·道路》《中国故事·万物》三本书集结成册,《中国故事》的诞生让孩子的故事世界中,不再只有《格林童话》,而是一个绚丽多姿,囊括古今中外的多彩故事世界。

现在,我们还要将这些经典的故事搬上舞台,用动听中国话,讲述最美中国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通过孩子的讲述,把经典故事呈现在舞台之上。

让每个孩子都能讲好故事,在故事中体悟古人的智慧与精神!丰富而又珍贵的故事,从故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0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